大五人格中不包括以下哪一种人格特征
人格理论
・外倾性(extraversion):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openness):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宜人性 (agreea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发现和历史
初始模型的提出者是雷蒙德(于1961年),但未能达到学术的高度。1990年,他的五因素模型得到最高水平的组织接受(歌德堡,1993)。大五类人格特征被认为是具有心理学量表基本结构的个性特征。这五种因素提供了丰富的概念架构,且整合所有的研究成果和人格心理学理论。大五类特点也被叫作“五因素模型”(或FFM科斯塔和McCrae,1992年),以及全球因素(罗素和Karol人格,1994)。
至少有四套研究人员各自独立研究这个模型的数据,
现已鉴定出同样的五大因素:首先Tupes和Cristal,其次是歌德堡在俄勒冈州研究所、美国伊利诺大学的McCrae科斯塔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这四套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的方法
找到五个特点,不过每一组的5个因素有所不同的名字和定义。然而,所有研究的总体因素类型是一致的
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阿尔波特(1897~1967年)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
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顺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他强调了人格的个别特点,创立了人格特质理论。阿尔波特反对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认为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力组织。他借用了古希腊的一句名言,没有已成的,一切都在变成中,说明了他对人格不确定性的解释。
阿尔波特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曾花了不少精力投入成熟者心理健康特点的研究,强烈反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残缺心理学,正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使阿尔波特列入人本主义的阵营。
价值研究是人格特质理论应用的一项重要工作。阿尔波特相信一个人的努力、希望和生活意义都出于自身的价值观。他发展了斯普伦格“人的类型”(1922年)的原意,不把人们看作是六种价值观中某种类型的人,而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的六种基本的可变价值方向,它们以不同的程度建构于生活的一致性之中。
六种价值方向的表现如下:
1理论型
具有此种价值方向的人主要兴趣在于发现真理。通过观察、分析、推理,他们致力于探索事物的联系与区别。这种人好钻研,求知欲强,能自制。活动和生活的主要目的是将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他们多忽视生活的其他方面。
2经济型
具有此种价值方向的人态度趋向于现实――实用事物,是务实人士。对行之有效的各行各业的实际事物,都给予关注。他们认为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的需要出发,不然则应当抛弃,他们重视财力、物力、人力和效能。
3艺术型
具有此种价值方向的人重视形象的美与心灵的和谐,善于审视美好的情景和欣赏多种情趣。他们认为美的价值高于其他事物,以优美、对称、整齐、合宜等标准来衡量一切,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从艺术的观点加以评论。
4社会型
具有此种价值方向的人以爱护他人、关怀他人为高尚的职责。他们多投身于社会,交往于人际,以提供服务为最大乐趣。他们多表现随和、善良、不自私、宽宏大量,并愿献身他人。
5政治型
具有此种价值方向的人对权利具有极大的兴趣,实权成为起基本的动机。他们多有领导他人和支配他人的愿望和才能。起特点是自我肯定、有活力、有信心。对人对己要求严格,讲原则,守秩序;但也会自负,轻视他人,利己而专横。
6宗教型
具有此种价值方向的人重视命运和超自然力量,其心灵结构在于创造最高满足的价值经验。他们大多有坚定的信仰(宗教或其它类似的经验)而宁愿从现实生活中退却。他们的显著态度是领悟于宇宙万物,自愿克服一切低级冲动,乐于自我否定而沉思于自认高尚的各种经验。
没有一个人能够绝对地归于一种分型,而是不同的人在其生活中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特色的价值组合。这就不同于斯普伦格的原意(原指六种抽象的理想形态)了
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是:1.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包含两类特质: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行为倾向。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它主要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2.阿尔波特又把个人特质按照它们对人格的影响和意义的不同,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枢纽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①枢纽特质,这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影响个体一切行为的性质,几乎渗透到个人全部生活的所有方面。使所有的行为都反映出它的影响。 ②核心特质,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它决定一类行为,但不是所有行为。 ③ 次要特质,它不是人格的主要成分,也不太受人注目,对于描述一个人来说显得并不十分重要,在人的行为中渗透得极少,只在特殊场合下才出现的行为倾向,是个人无足轻重的特质,或者说是一个人的独特的偏好。
阿尔波特的人格论
阿尔波特(1897~1967年)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他有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顺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他强调了人格的个别特点,创立了人格特质论。
这种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格以特质迎接外部世界,用特质来组织经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系统,由此而引发人的思想和行为。阿尔波特把特质分为两种,一种为个人特质,是在某个具体人身上的特质;另一种为共同特质,是群体都具有的特质。阿尔波特的特质是指能够代表人生生活综?quot;的测验单元,可分为三种类型,并且认为三者在人身上是重叠交叉的。第一种特质是枢纽特质,是一个人的一切行动都受其影响的特质,它渗透于这个人全部活动的所有方面;第二种是核心特质,是一个人具有一般意义的倾向,其渗透性差一些,但也有相当的概括性,是人格结构中的主要构成因素;第三种是次要特质,是不受人注目的一致性和一般性都较少的那些人格特质,其渗透性极小,与习惯和态度有关,情境性、突发性较强。
阿尔波特反对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认为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力组织。他借用了古希腊的一句名言,没有已成的,一切都在变成中,说明了他对人格不确定性的解释。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问题(一)
1 引言
人格在心理学史上是唯一建立在几个不同的范式之上的领域。目前西方人格心理学正处在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不仅人格研究的传统范式依然活跃,而且产生了新的研究范式。本文就该领域的新近动态做一概览与述评。
2 人格心理学经典范式的地位及新进展
心理分析、特质论、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是人格研究的传统范式。近年来,这四种范式都已扩展了各自的领域。社会认知范式和生物学范式是新繁衍出的范式。
2. 1 心理分析
在众多的反对声中,心理分析的范式已经由轮椅上的沉思进化为一个实证的研究领域,尽管各派人格理论家对人格的描述和解释存在很大区别,但都承认,意识外的想法对行为有重要作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由于预示了当前认知的平行分类加工模型也开始受到认知心理学家迟来的信任,概念化的行为和意识被视为无数独立操作的大脑子系统的正在进行中的加工活动折衷的结果。
2. 2 特质范式
2. 2. 1 特质争论的结束
人与情境在个体行为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是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如今,尽管对每个因素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行为依然存在分歧,但争论已趋于平息,行为是特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的观点逐渐取得了共识。
2. 2. 2 大五因素
大五概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格心理学长期以来概念和构想过多所造成的混乱局面。作为人格心理学的通用概念,外倾性、神经质、公正性、宜人性、开放性与其他许多人格特质、行为和社会结果存在相关( McCrae & Costa 1999) 。大五因素甚至被作为任何新的人格构想必不可少的参照点。
但得到普遍运用的流行的大五因素仍然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大五人格量表在实践中存在显著的内在相关,当神经质被重新命名为情绪稳定性时,五个基本因素全都存在正相关。第五,五个因素并没有包摄人格的全野,尽管几乎任何人格建构都可以由大五得到反应,但却不能从大五中分离出每一个人格构想,大五虽然充分体现了人格的静态性,但却未能涉及到人格最富魅力的动态性。第三,最根本的缺陷是,大五人格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假设,五因素得自于因素分析,是在没有理论前提的情况下,从技术角度得出的,五因素模型到底是什么,仅仅依靠五因素并不能理解人格。
2. 2. 3 理解个体差异的其他途径
在人格特质和大五因素研究之外,人格的个体差异研究的其它的一些主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第一,根据故事法尤其是纵向资料来研究人的整个生活;第二,典型的人格方法出现明显的复苏;第三,随着生理心理学的发展,特质方法产生并繁衍出一个新的范式―――人格的生物学范式。
2. 3 行为主义范式的新进展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行为主义开始了缓慢但稳步的转变,许多杰出的行为主义者开始转向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近年来由罗特等所倡导的社会学习理论已进化为班杜拉等所倡导的“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 1999) 。Mischel 受认知的平行加工模型的影响,发展了一个“认知―情感的人格系统”,其首要目标是把认知概念置于人格心理学的中心, 这与其前辈把认知概念从心理学中删除掉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4 人本主义范式的新进展
近年来人本主义者不再批判主流心理学的狭隘想法和科学价值,但自身却因为无休止的争论而陷入了低谷。然而它对人格的主观主义的一些解释对社会认知的方法却具有直接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理解一个人的唯一途径是现象学上的,即通过理解他或她关于现实的特殊经验来进行”的主张成为日益活跃的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健全人格的含义 健全人格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国内外学者关于健全人格都做了相应论述。 国内外学者都对健全人格做了研究。Havingurst(1952)综合许多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个体具有以下九种有价值的心理特质即为心理健康:(1)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特质;(2)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3)自尊感;(4)个人的成长,即潜能的发挥;(5)个人的成熟;(6)人格的统整;(7)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8)在环境中保持有效的适应;(9)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 罗杰斯提出“机能充分发挥型人”的特征:(1)接受自身体验的意愿;(2)对自我的信任;(3)自我依赖;(4)作为人而继续成长的意愿。 阿尔伯特提出人格健康的六条标准:(1)力争自我的成长;(2)能客观地看待自己:(3)人生观的统一;(4)有与别人建立和睦关系的能力;(5)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6)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有生命的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创发者”模式,他认为“创发者”有四个特征:(1)创发性爱情;(2)创发性思维;(3)有真正的幸福感;(4)以良心为其定向系统。 台湾白博文提出健康人格的条件:(1)自知之明;(2)自我统整;(3)良好的人际关系;(4)乐观进取的工作态度;(5)明达的人生观。 我国学者高玉祥认为,健全人格的特点有:(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2)人格健全者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3)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这些阐述都是人格健全者的标志,生活中很多人达不到这个标准,但这些都为我们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一种范式。我们认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是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 三是独立自尊。人格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 四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
1.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
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
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